很慶幸不像上個學期的期中考月那樣痛苦(大一的期考,最後一科占了一半的痛苦度)

雖然感覺有些差強人意

但應該還不錯吧

雖然說要好好睡覺補給考前過度消耗的身體,但考試一過又宅在電腦前宅到兩點

學到教訓卻無法身體力行真是令人痛苦
 


本來預定期中考後的主要娛樂是看動畫跟白癡日劇(期中考前只能偶而玩一下RA3)

但莫名其妙地變成重玩一次信長之野望13,這次是玩上杉家(武田家的死對頭)

現在已經玩到最無聊的階段了,拿下了日本的大半,兵精糧足,手下鬼神級的武將文官一狗票

驅策我的只是想看這代的破關畫面(可以想見一定不怎樣,不外乎又是國君跟臣下嘴炮一下,然後播個片尾曲結束)


這幾年玩了幾個KOEI的戰略遊戲,遊戲性都還滿夠的,雖然犧牲了點真實性

除了軍隊可以施放奇怪的戰法(像必殺技)讓對方瞬間爆掉一堆兵這種不合理的設定外,一個據點還可以無限徵兵

搞到後來在日本本土榨出百萬大軍(當時的日本,二十萬就是超大軍了) 

 
希望可以快點把它了結掉,上杉謙信萬歲

另外,我去圖書館借了本曼斯坦元帥的回憶錄來看

東翻西看,斷斷續續看完了八成左右

大致歸納出來幾個重點:

(1)希特勒無法將他的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緊密結合

(2)希特勒雖然是個天才戰略家,可是缺乏實務經驗使他做出很多無理的判斷,例如認為將更多虎式戰車等尖端武器投入戰場比彌補兵員缺額和抓準突襲機會更重要,卻忽略了前線士兵也要時間適應這些裝備,此外,希特勒很愛在辦公桌上的地圖指揮部隊,卻沒會意那張地圖相對於前線已經是過時的資訊

(3)當力量較弱時,防守全部等於沒有防守(Defend all, defend nothing)(二戰波蘭軍的作戰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但希特勒以後在1942~1945的東線也一樣)

(4)當提到一個德國地名時,曼斯坦常常會寫道:"OOO(地名)人是優秀的軍人" 


(5)希特勒的諾言有如芭樂票,他再三保證的事常常不會實現,不只是外交如此,連對德軍將領的增援保證也是如此

(6)這本書前半部曼斯坦顯得很快意(陸軍總部那段除外),後半段看他像魔術師一樣不停的拯救德軍,免於被圍殲的命運,並用少量的軍隊反擊牽制俄軍進攻

(7)本書的後半段有很大的篇幅為作者與希特勒的爭論,也許你會問:重點不是眼前的敵人—俄國人嗎?作者視希特勒為他的作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要說服希特勒執行他(曼斯坦)的作戰計畫十分困難,個人認為希特勒像是蘇聯的最佳第六人

(8)希特勒理解力強,記憶力驚人,常常能背出一堆國內生產數字與尖端科技的厲害之處,並且在軍事辯論鬥不過將領時使出這招(背生產數字),指責將領不懂"戰爭經濟"與"政治"等等,但是他常常忽略敵人的生產數字比德國的還高,而曼斯坦也只能跟他說:"如果不在軍事上這樣做(指曼斯坦的建議),不僅會損及軍事,也會危害到經濟面"希特勒不會和曼斯坦大吵一架(對其他將軍則不一定),但會對他保持沉默

(9)德國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咎於指揮權的紊亂以及總指揮是希特勒這個事實,由於希特勒的干涉,陸軍總部並不實際負責陸軍的決策,他只像個執行機構,決策除了希特勒本人外,還有"最高指揮部"這種獨立的單位,這個單位負責將希特勒的指令翻譯成軍事命令,希特勒除了是國家元首外,又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再兼任陸軍總司令,身邊沒有像樣的參謀,只有一堆小人,因此底層的意見很難往上傳達,就算傳達到了,他不愛聽又會開始引用國內生產數字,此外,陸軍部隊除了德國陸軍外,還有黨衛隊(SS)這種獨立部隊,黨衛隊不但佔用了本來應該補充陸軍缺額的人,也缺乏訓練,常常損傷慘重

(10)曼斯坦聲稱他的部隊在法國軍紀整肅,盡可能保護當地民眾財產,並說之後盟軍來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個人認為當他離開調到東線去後恐怕就不是這樣了,另外,他暗示俄國人的作戰方法很卑劣,除了會裝死再爬起來偷射外,還將德軍的負傷者肢解洩憤,個人感想:德軍也曾經讓幾十萬俄軍戰俘活活餓死,彼此彼此而已啦


然後我發現我電路學第二次小考爆了

提醒我要好好念書


所以得開始動作了...

期中考才剛結束欸!!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zook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