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正在寫最後一部份的時候

不小心按到刪除

幸好google大神有庫存頁面救回來一大半

開學前會把這篇寫完個頭(我真是沒用)

地區示意圖:



東部地圖:



(把中部講過的一部份也畫進來了,這樣看起來比較完整)

加爾帝斯邦聯3750年形勢圖:



加爾帝斯邦聯十二邦: 
安尼克邦(Anihc) 肯諾比邦(Kenoby) 普洛邦(Peuro) 紐提亞邦(Newtia) 卡奇塔邦(Kachita) 哈克邦(Hakk) 
吉德連邦(Gedderien) 普伊邦(Puei) 克威森邦(Kwison) 亞蘭邦(Aran) 諾亨邦(Nohin) 巴塞里邦(Bracille)

這幾個邦是寫爽的,這裡還是要以自然地理分區講,不過我會大幅刪減,不會像東南半部那樣

不過還是先公布一下上次有獎徵答的答案好了

答案:

Anihc ---->China

Nohin ---->Nihon

只是玩了把文字倒過來的文字遊戲,所以這兩國代表的文化大概也就清楚些了

正片開始:



肯諾比半島

肯諾比半島位於加爾帝斯島西南部

半島是一狹長的山脈,中間有一間斷處,為肯諾比地峽,2031年的肯諾比第一王國將之開鑿成運河,全半島平原稀少

半島居民靠著優異的位置經商維生,控制著南海 東海與加爾帝斯島東岸的貿易線

不過在伊米運河以及加爾帝斯運河完工後重要性下降,但是還是一個重要的轉口據點

以下簡易表列佔領此地的勢力與時間

 時間  勢力
 ~1543 加拉羌
 1543~1779 景朝 
 1780~2087 肯諾比第一王國 
 2088~2436 東益(前益) 
 2437~2466 肯諾比第二王國 
 2467~2788 西益(後益) 
 2789~2856 肯諾比第三王國 
 2856~3211 江安國 
 3212~3215 肯諾比第四王國
 3216~3357 紀朝 
 3358~3996 肯諾比第五王國 
 3997~4027 伊米公國 
 4028~ 南部:邦聯共管
北部:坴朝佔領

(以上表格以主要勢力為主,有時會有並立的情況)



加爾帝斯島西岸

西岸是加爾帝斯島商業最發達的地區

南部海岸平原狹窄,農業並不發達,北部較沒有這種狀況

一般來說,北部的腹地較寬廣,政局較穩定,比南部興盛

3826年開通的加爾帝斯運河雖然主要的功用是帶動東部發展,不過西岸因為增加的貨運量,亦蒙其利

三十九世紀中,南部為了擴展腹地,開通了雁山高速路,從平海(肯諾比半島與京江平原中間的海域)搶走部分安尼克邦北部的市場

此地的國家主要是"吉德連共和國"與"亞蘭王國"

一般認為這兩國是諾亨派的,不過吉德連邦搖擺不定,說不準

在此表列"安尼克派"與"諾亨派"之大概

 派系

 安尼克派

諾亨派 

中間派 

 參與勢力

 安尼克邦
普洛邦
紐提亞邦
卡奇塔邦
哈克邦
(肯諾比邦)

諾亨邦
克威森邦
亞蘭邦
吉德連邦
巴塞里邦 

普伊邦 

備註 

 各邦奉安尼克邦為首腦,絕大部分時間聽從安尼克邦(主人奴才關係)

 各邦素質較安尼克派為佳,但常常各自為政,只有亞蘭邦和克威森邦向諾亨邦靠攏,吉德連邦看情勢不妙就倒戈,巴塞里邦則是另有野心,只是為了共同利益而暫住此聯盟(利益合作關係)

 邦聯少數的中間派,此派系大小隨著歷史常有變化,"巴塞里邦"或"肯諾比邦"都是常客,也常常是兩派爭執的裁決者


邦聯常常在崩解邊緣游走,不過每次都能撐過去

至於最後有沒有崩解,呃..................我還沒決定,如果有,起碼是4150年以後的事



京江沖積平原

安尼克邦立國處

西北是雁山,東北是燕翼山,南臨平海,地勢較為封閉,易守難攻

安尼克人靠著肥沃的土壤農耕自足(稻作+雜糧)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京江下游是一片沼地

東益和帝 命工部尚書王昇德治水,開闢了廣大的良田

並得以將河口的小漁村擴大成大城-南江府

南江府雖大,但城市規劃不良,導致城市街道紊亂,空中還有縱橫交錯的木橋聯通各樓房的二樓

四十一世紀後半,鄉村人口因工業發展大量湧入南江府

坴朝政府決定將首都遷往京江中游的"廣興府"以舒緩人口壓力

並努力開發週遭的衛星市鎮,不過成效不彰,這個城市誌再說



普洛半島

加爾帝斯島東南方的半島

整個半島被叢林覆蓋,中央主脈為鶴山山脈

半島平原狹小且土壤貧脊,所以移民國外盛行

普洛半島原住民是阿布它族(安尼克人稱之為普洛蠻)

安尼克和普洛在二十幾世紀時時常爭戰,給安尼克邦帶來很大的壓力

3110年江安國終於收服此地,此後普洛政權幾乎都是安尼克政府的魁儡

3461年,普洛邦從虛弱的紀朝中獨立

3489年,跟新興的韋朝展開大戰,雙方僵持了半年,最後普洛邦同意成為韋朝的藩屬,但只需納共

加爾帝斯邦聯成立後,普洛邦跟其他各邦的名義上的政治地位是相等的

但基於經濟原因與安尼克邦對其的政治影響力,他仍然是安尼克邦附庸國

四十一世紀末,當時邦聯搖搖欲墜,敦拉王國計畫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加爾帝斯島

不過在4097年5月22日夜晚,親敦拉的普洛大官全遭殺害,史稱"影刃之夜"

一般猜測是安尼克高等特務"黃龍衛"所為,不過真兇一直沒找到

雖然如此,敦拉王國咬定是安尼克邦所為

於是在之後的加爾帝斯內戰,敦拉趁火打劫突擊安尼克邦

幸好有安尼克邦無敵將軍-林宏,將情勢扭轉回戰爭前的態勢

加爾帝斯邦聯又再一次完整地存活了下來



加爾帝斯島東岸

加爾帝斯島東岸因為遠離主要商貿線

在地經濟以農耕為主,也有不少離開家鄉的商人

此地古代是卡克夷(安尼克人稱呼)的居住地

族性火爆,屢屢與入侵的安尼克人大戰

一直以來斷斷續續的戰爭,但都只能算是小規模的衝突,很少安尼克君主願意勞師動眾征伐這個蠻荒之地

直到2471,強大的益朝(西益)收服了肯諾比半島後,窮兵黷武的益穆宗決心東征不願納供的卡克夷

而卡克夷並非單一的種族

其中以卡奇塔和紐堤亞最為強大

安尼克人計畫採用各個擊破的方式,聯合小部族打擊大部族,然後再吞併小部族

但卡奇塔和紐堤亞聯合,先發制人,消滅了許多小部族

安尼克人見詭計無法得逞,於是出動大軍與之正面決戰

雙方打的難分難解,一直打到2501年益穆宗駕崩

新上任的益高宗決定與卡克夷和解,雙方才暫時停火

這時,久欲侵略南方的諾亨獨裁者"河野宗春"見雙方講和對他的侵略計畫極為不利

於是加緊發動南侵作戰,是為"辰永之役"(2503~2513)

安尼克人與卡克夷轉為聯手對抗諾亨軍

2513年,河野宗春在牛鹿溝戰死,諾亨國內大亂,於是撤軍

可是由於安尼克軍在辰永之役時居聯軍(安尼克 卡克夷 米涅狄)主導地位,戰後卡克夷在政治與幾次戰役中又屢屢失利

到了二十七世紀左右這兩個部族變成了安尼克邦的附庸

之後成立的安尼克邦聯,卡奇塔和紐提亞就是創始會員國



北部平原區

北部平原區是以諾亨邦為主體的地區

東部有一大河"東平川"東流入海

氣候濕冷,但卻是加爾帝斯島上重要的糧食產地

從東岸到溫德爾貝島(恩戴特稱呼,諾亨人稱之為"西州")南至明景山中段都可以算是諾亨文化圈

諾亨邦自稱凌日國日平國

由至高無上的神皇統治

神皇曾經被視為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皇的地位也一再被動搖

神皇與軍事領袖的矛盾往往使各地的領主得利

神皇雖然在軍事上常常佔下風,但其號召力使軍事領袖不敢隨意行事

長期的內耗也造成國力衰弱,一直到二十九世紀才漸漸好轉

諾亨歷史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希比希紀元)

多國時期(~約九世紀中)

古皇時期(九世紀中~1384)

大道寺幕府(1385~1721)

二宮幕府(1722~2027)

前戰國時期(2028~2109)

細川幕府(2104~2433)

後戰國時期(2434~2498)

河野時期(2499~2513)

三朝時期(2513~2682)

諾亨邦聯(2710~3671)           後二者合稱今皇時期(2710~)

加爾帝斯邦聯時期(3672~)


多國時期:

此時歷史記載不甚詳細,缺誤甚多,傳說色彩亦濃

這時候日平朝廷尚未統一平原區

周遭有四大部族

分別是"伊平的玄隼" "安園的虎風" "西州的多馬" 與 "陸田的若吉"



經過了好幾世紀的合併過程

據信在九世紀中,日平朝廷已掌控明景山中段以北的土地

並將神皇統治擴及週遭島嶼


古皇時期:

此時是第一段神皇完全主宰國家的時期

人口穩定成長,文明高度發展

與安尼克族及哈肯蠻族有商貿往來

但在十二世紀後,南方的米涅狄屢屢侵犯,天災頻傳

其中1208~1258的五十年間,就發生了三十次左右的大雪災

財政赤字急遽惡化的情況下,各地漸漸產生對朝廷時叛時服的領主豪強

他們有些跟朝廷的地方官結合,有些則驅趕了地方官

此時,平定這些叛亂的軍人勢力漸漸抬頭

最後形成了兩大軍人勢力—"大道寺家"與"宇喜多家"

大道寺家在兩者的鬥爭中獲得勝利,又在一次對朝廷的戰爭中(晴及高皇發動的京畿戰爭)勝利

戰敗之朝廷與之和解,大道寺家在保存神皇體系下成立了幕府


大道寺幕府時期:

大道寺幕府成立初期動亂頻仍

支持神皇與高皇(神皇的父親)的勢力仍不容小覷

直到四代將軍大道寺信正掃除池中國的平林氏後,幕府才進入穩定期

十六世紀時,哈肯蠻族大舉入侵

為了抵擋哈肯蠻族的侵略,各地領主花費了大量財力

戰爭結束後,領主們期望幕府資助其財政,畢竟他們都是為幕府打仗

但幕府的財政同樣困難,當時大量的財富流入大商人的手中

各大財閥藉由貸款掌控了許多地區的經濟

農民也因貧富不均而苦不堪言,各地叛亂四起

同時幕府陷入破產邊緣

在部分領主的要求,不,逼迫下,幕府使用各種卑劣手段沒收財閥之財產

因為預期幕府會將錢財分一部份給農民,農民對幕府的舉動十分讚賞

幕府的財政暫時獲得了改善

但幕府並未用來造福民眾,反而將錢分配給領主

不但如此,分配不公平更使部份領主對幕府不滿

本來農民的叛亂就已經弄的幕府一個頭兩個大了

現在北部地區的五個國在出日國領主"二宮能見"的帶領下造反

沿路灑錢給農民的二宮能見在經過了三年的"幕府戰爭"消滅了大道寺幕府(當然不可忽視其眾多戰術上的成功)

取而代之的就是二宮幕府


二宮幕府:

二宮能見創立的幕府,制度幾乎直接承襲自大道寺幕府

不過這個幕府上台時較大道寺幕府得民心的多

二宮能見以拯救萬民之姿登上征夷大將軍的寶座,自然不敢怠慢民眾

二宮幕府甫成立,便大幅削減領主的權限

同時降低田賦,設學校教育人民,並確立了24令制國的行政區劃




一切顯得欣欣向榮

但好日子不太長久

自二十世紀初,二宮幕府陷入了多次家庭紛爭

多次的繼位權之爭使二宮幕府的威信降低

漸漸的,各將軍候選人為了奪權而引入其他勢力

於是領主再度坐大

到了2028年,春田家突襲南田的幕府軍,是為"南田事變",前戰國時代正式開始


前戰國時代



前戰國時代時,各地的大名(諸侯)組成複雜

有本來的領主,也有許多是本來領主的手下

當時許多領主住在京城,於是領地就交給大臣管理

部分的大臣就利用此職權奪權了,成為實質的領主並擴張自己的勢力

初期以佔有東江 下嚴兩國的春田家最為強大

小田代之戰幕府-上保聯軍奇蹟般地擊敗春田軍後,春田家就走向衰落

中期主要是三条家和塩古家爭霸

三条家橫掃日向家和大和田家並控制著幕府

而塩古家在強大的騎兵隊下無往不利
(記住:此時沒有火槍)

經過多次合戰後

2074年的"賴川合戰"後塩古家擊倒三条家

三条家臣細川廣元在東江國宣佈從三条家獨立並聯合上保家對抗塩古家

2082,反塩古包圍網形成,參加者有万代家(全四州島) 岡井家(有池後 池中 小陸 三國) 上保家(有田留 房野二國) 細川家(東江 下嚴 上嚴三國) 中田家(原塩古家臣 伊平 一國)

反塩古包圍網根本是烏合之眾,孤立的中田家最先被擊破,岡井家戰術失誤大敗,上保細川聯軍也未能奪回京畿,万代家海軍被全滅,一時間無法參戰

不過2093年7月16日,塩古家內亂,塩古家家主塩古道季被其姪子塩古道信聯合近衛隊殺害奪權

塩古道季的兒子塩古道助聯合叔叔塩古道政攻擊塩古道信,塩古家於是陷入混亂



這時被塩古家掌控的西江米川家趁機脫離塩古家的掌控

塩古道政道助叔姪以志羽為根據地攻擊在長豐國的塩古道信

這時卻被米川軍與細川-上保聯軍從背後襲擊

軍力佔優勢的道政道助軍誤判了南方大名的部署,孤注一擲下,決定不支援南方,加緊消滅道信

但道信死守金河城,拖住道政道助的兵鋒,再派人去道政道助軍放謠言說原狹 藤平到志羽都被細川軍攻破了

於是道政道助軍軍心渙散,不停叛逃,2093年10月4日,道信發動總攻擊,道政道助戰死

不過道信的謠言就在此時成真了

拚命死守原挾宇陸城的太田幸太投降了細川軍

細川軍因而長驅直入,一舉奪得原狹 出日 藤平 北阜 伊平五國,實力大增

平行進軍的上保軍則是得到了京畿和西江

各大名對細川-上保的急速擴張感到惶恐,尤其是塩古家和岡井家

岡井家想趁細川-上保對剛取得的領地還未完全掌控時偷襲其後方

不料細川廣元將原塩古官員留置原位,並未改動人事

在太田幸太與塩古家北阜守上原種的協助下,細川家對於這些領地的統治尚稱穩定

而此地本來就是三条家的領地,也不排斥細川廣元

前戰國時代末期,主要就是細川-上保聯軍一一擊倒其他大名

最後上保家當家主上保成良臣服於細川家,獲得一百五十萬石封賞

2104年細川幕府成立,收服了万代家後,進入了細川幕府的治世


細川幕府

細川幕府前期是二十九世紀以前諾亨史上少有的商業蓬勃發展期

外患 天災都少

從初代到五代將軍都奉行著無為而治原則

人民獲得休息,商業復甦

不過這個幕府有一個缺點

那就是對藩的控制力不夠

終於在2368年,發生了上保之亂

身為細川幕府最親密的盟友也是最強大的藩,其當家主上保良造竟然密謀反叛

由於家臣的告發,這場政變在快要成功的時候被緊急壓制了

但這次的政變卻暴露了幕府低落的行政效率以及鬆弛的守備

後期用人不當使的政治更加腐敗,如:福島可堂 井川原敬等

細川幕府最後就在愈來愈坐大的諸侯勢力中崩解

進入了後戰國時代


後戰國時代



自2434年万代家不顧幕府反對北伐佐野家開始,日平國進入了後戰國時代

前去討伐万代家的幕府軍在長豐被筧家襲擊,大敗而回

隔年,神保家入侵大老井川家領地,被擊退

不過在眾多割據勢力中,幕府仍然是最強大的勢力

幕府-井川-安藤聯合也是戰國初期最強的組合

2440年以後,進入了熱戰期,2442,神保家被幕府聯合併滅,2445櫻岡-道本聯軍大敗井川家,2447,牧山家滅櫻岡家,2449,江部家滅道本家,2450年,万代家滅佐野家......

零零散散的兼併持續進行,伊平北阜的古泉家也在三年激戰中擊倒了山名家,2453年併滅羽太家

2454年,万代家挾著消滅掛川家之勢,進軍本島,趁著江部家被筧家打的奄奄一息的時候,登陸福庄國

万代家猛攻筧家的福庄國領地,筧家受制於後方的古泉家,只好撤退

幕府將牧山家驅趕過明景山後,就將目標轉向北方,本來內鬥不斷的北方因古泉家的崛起而變得難纏

2455年,古泉家料定筧家忙於抵抗万代家,無力東顧,於是放膽侵入安藤家,幕府措手不及

靠著安藤家內應家臣的幫忙,只用了六天就搗入安藤家居城日濱城,生擒大名安藤豐紀

古泉趁勝南下,與幕府展開決戰-井原大戰,幕府軍因管領"河野小平太"叛變大敗

簽署屈辱的"倉院條約",割讓東平川以北土地

古泉家主古泉寺通認為幕府還未到滅亡時,現在應加緊奪取防備鬆弛的西邊的土地

到了2459年,万代家在西岸徹底站穩了,與古泉家發生多次小型武裝衝突

2460~2465年,雙方在明景山與長豐國僵持不下,米川家領地池前國變成緩衝區

而幕府則是兩邊都不支持,努力在東南蓄積實力

此時"河野小平太" "河野宗春"父子提出先出兵田留國,消滅奄奄一息的井川家,再夾擊幕府的策略,目的是要防止井川家因幕府敗亡而投向万代家

2467年,井川家在古泉家善用的收買家臣與河野的閃電攻勢下滅亡,隔年,幕府撤退至上嚴國

此間万代家不斷發動攻勢牽制古泉軍的行動,不過沒有奏效

2469年,細川幕府敗亡,諾亨邦呈現東西對立的情況

2470年,古泉寺通明通父子遭万代家暗殺身亡,在未立繼承人的情況下,古泉家陷入混亂

主要分成擁立嫡孫小葉代的河野小平太,以及擁立古泉寺通之侄古泉武吉的家老小野忠幸

雙方勢力一分為二,眼看戰爭一觸即發

但河野小平太不急著消滅小野忠幸,他想藉万代家之手來證明誰才有能力帶領古泉家征服天下

2470年8月,万代家出兵西江,小野忠幸選擇撤退保存實力,打算趁二者酣戰時從後方襲擊河野軍

而河野小平太卻正面迎擊,在"平水道之戰"中以三萬兵力全殲万代軍七萬,小野忠幸竟也只能按兵不動

經此一戰,古泉家家臣倒向河野小平太的愈來愈多

2471年,河野宗春出兵佔領小陸國,為未來的南方作戰爭取了足夠的腹地

2475年,河野軍北伐,小野軍望風而降,甘雨寺之戰,小野忠幸自殺,河野小平太統一了古泉家

2475年以後,河野小平太在古泉家內呼風喚雨,家臣全部都支持他,幾乎沒有人理會年幼的古泉小葉代

之後持續著万代與河野的戰爭,雙方戰和不定,時有勝負

2486年,万代軍打著拯救神皇的旗號發動大江攻勢,計畫順著東平江切出一條道路

河野小平太此時重病纏身,万代家進展神速,不出兩個月河野軍已經退到京城了

9月12日,河野小平太去世,河野軍忍住傷痛繼續抵擋万代軍的攻擊

9月18日,万代軍攻入京城,神皇大悅,發表了"神祥詔",大意是感謝万代家主"万代氏同"把自己從惡魔般的河野中救出來

河野宗春大怒,不過万代軍急於進入京城卻使補給線拖的過長,而且保護不足

河野宗春命士兵在明景山來回劫掠万代軍輜重

本來要接應万代氏同的北路軍-高羽孝也軍進展遲緩

万代氏同發現不妙,想要撤軍,但崇河神皇不停要求万代氏同留下來保護他

河野軍還截獲高羽孝也的書信,河野軍將之模仿重寫修改後再送給万代氏同

万代氏同已為高羽君就要來到,因此安心

9月27日,河野軍突擊西江國,万代氏同才驚覺大勢已去

他不顧神皇往西撤退,被河野宗春包圍在澤野

經過三月激戰,万代軍全軍覆沒

此後万代家雖然仍能抵擋河野軍,不過卻漸漸衰弱

終於在2498滅亡

後戰國時代結束

而反河野的神皇下場極為淒慘

2487年,河野宗春將崇河神皇殺害,流放神皇家族至紅岩島

公家全部被廢為庶民

河野此舉空前絕後,激起各地的不滿,也是造成日後三朝時代的主因


河野時期

河野消滅万代家後,自封為"日平國王"

識人高明的河野宗春找了多位內政高手幫他治理國政,自己則積極擴展軍備

內政上,河野政府實行兵農分離,可出兵的時間不再受限於農閒期

此外,執行人口土地普查,使國內的生產力成長了60%,可用之兵也增加了40%

國力益發強大的諾亨邦使安尼克邦十分的緊張

益朝政府決定以米涅狄作為屏障,謹慎的監視著諾亨邦

河野宗春認為日平國的範圍侷限在二十四國的範圍很久了,往南擴張可以獲得不少資源與土地,還可以滿足自己的野心

於是在2503年,河野宗春發動五十五萬大軍南侵,雖然益朝曾經警告米涅狄,但米涅狄竟毫無準備

僅僅一個月,米涅狄完全潰敗,益朝看到米涅狄的求救書還來不及救援河野軍就殺到益朝國境來了

河野本意不想侵略益朝,但益朝全力支持米涅狄,強硬要求河野撤兵

河野想求和不可能,於是決定突擊益朝

而益朝也跟卡齊塔跟紐提亞合作,雙方互不相讓

6月14日,河野軍在最終通碟前三天全面出兵

河野錯過一開始突擊益朝的機會,這時的益朝已準備萬全了

反倒是河野為了強攻益朝的要塞,折損了不少兵力

2503~2508年,雙方在米涅狄境內拉鋸,幾次的談判都宣告破裂

2509年1月23日,河野軍發動了大膽的攻勢,6萬河野軍在卡奇塔的"吉打灣"登陸

這波攻勢徹底擊潰防禦鬆散的卡奇塔後方,搭配前線的吉渡大捷,使南方聯軍大撤退,戰爭又回復到2505年的態勢

2510~2512年益朝在戰場上連連得手,但河野軍建立了要塞防線,硬是阻擋益朝解放另一半米涅狄

但此時,諾亨國內叛亂不斷,擁立神皇的勢力在國內發動多次的起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河野宗春感到很不安,希望快速結束這場戰爭,而且是再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與益朝停火

於是,2013年4月3日,他計畫從山路伏擊牛鹿溝的益朝軍屯糧地,使益朝不戰自敗

但他卻不知自己已經陷入了益朝的假情報中,當他抵達牛鹿溝時

看到的只是乾草堆與一塊山凹地

益朝軍突然從四面八方冒出來,把他團團圍住

眼看手上只有三天兵糧,河野宗春決定加緊突圍,不過第一天他失敗了

第二天下起了大雨,這彷彿是對河野宗春宣判死刑,地面泥濘不堪,河野軍根本無法突圍

益軍前仆後繼,把筋疲力竭的河野軍困在牛鹿溝中,終於在4月5日,河野宗春戰死

河野一死,原河野部將開始內鬥,諾亨國內頓時大亂

各部將放著米涅狄佔領區不管,全速衝回國內奪權,但國內重要地區都已被神皇派的人佔領了

2013年結束前,原河野派被神皇派掃除

但各派擁立的神皇繼承人不同

池中國的井伊太政擁立崇河神皇之侄,即"武明神皇",京畿的池田國興擁立與崇河神皇(平興院)不同系統的倉陸院神皇-是為"孝則神皇",最後是房野國的小山田悠擁立的崇河神皇女兒"明櫻神皇"

於是開啟了三朝時期


三朝時期

三朝時期的政治並不是由神皇掌控

井伊 池田 小山田三家在各自的朝廷中任"關白"

掌握著國家大事,神皇只是魁儡而已

三家都標榜著位神皇爭取正統,事實上只是利用神皇號召而已

民間醞釀著不滿的情緒,認為這三家比河野宗春還差勁

2535年,發生了"出巡事件",池田國興擅自修改神皇的出巡路線,使得許多人認清池田家的真面目,決心消滅池田家

2537年,神皇聯合保皇派起事,池田家敗亡,武明神皇親政,是為"今皇始政"

之後南方二朝的神皇更迭數代

北朝的施政主軸在於恢復飽嚐戰亂的國內的生產力,並無侵略計畫,而南方二朝實力相當

三方都沒能消滅對方的情況下,自2678年開始,三方展開了談判

此時北朝的"和孝神皇"對統一並不感興趣,他對自己是否為正統比較有興趣

於是支持南方的井伊 小山田廢除本國的神皇,並同意其獨立

首先是西南"仁恭神皇"駕崩,西南不再立神皇,再來是東南的"英敏神皇"被暗殺

2683年,三朝時代正式結束

而西南 東南這兩國就是亞蘭邦和克威森邦

亞蘭和克威森是恩戴特稱呼

亞蘭(Aran)來自西南政府新都名"新屋"(Araya)

而克威森(Kwison)則是東南政府首都"川素"(Kawaso)

這兩個邦政權也有更迭,不過與諾亨邦關係良好

而諾亨邦從此失去南方五國(田留 房野 小陸 池後 池前),上嚴國也剩一半

在這之後,亞蘭和克威森則是趁著益朝虛弱的時候攻佔了許多米涅狄的土地,實力成長不少


今皇時期

今皇時期就是指第二次神皇統治的時代

嚴格來說,從2537年開始,一直延續

這之間諾亨邦主導了諾亨邦聯,又加入了加爾帝斯邦聯

在神皇的統治下,這個國家也度過了好幾個興盛期

3682年,正德原神皇建立立憲體制,國家由內閣管理,神皇退居幕後,但仍擁有否決權

諾亨國在世界商業競爭中的傑出表現使世界認可其大國的身分

但是與安尼克邦在加爾帝斯邦聯內的爭鬥卻為國家的未來埋藏了危機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zook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